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要开那么多会议?

李子旸 李子旸 2024-01-04
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


 

“文山会海”是提了很多年的官僚主义顽疾,各级领导干部,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参加各级会议,苦不堪言,但顽疾就是顽疾,确实不好办。多年来一直没得到根本性的解决。


对于这类问题,很多人认为,信息技术的发展,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比如,互联网出现以后,有了视频会议技术。召开视频会议,一方面免了住宿、交通、餐饮、补贴等等现场会议的费用,另一方面,有了多层级的视频会议,大家就可以减少很多“上传下达”的会议。这不是就能解决会议过多的问题么。


比如,中央要发布某个政策,为此要召开会议。如果是现场会议,参加者是中央有关部门和省一级干部。了解中央政策以后,省级干部要召开省内会议,参加者是省级有关部门和市级干部。同样,市级干部回去以后要召开市级会议,参加者是市级机关和县级干部。县级干部回去以后还要召集乡镇干部开会。这样,中央的政策才能一级一级传达到基层。


有了视频会议技术,就好办了。中央要发布政策,事先宣布某个时间召开视频会议。到了会议时间,从中央到乡镇,所有各级干部集中在本单位会议室,坐在显示屏前面,大家一起听中央领导讲话。中央关于政策的种种要求,直接就能传达到中央,不但省时省力,中间还不会发生“信息损失”。这岂不是大量减少了会议。


可惜,在现实中,信息技术并没能发挥这种想象的作用。会议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增加了。而且,增加的就是视频会议。


这是怎么回事?



研究人员在基层调研时,意外地听到一个抱怨,那就是视频会议不但没有解决会议过多的问题,反而成了新负担。


以前的现场会议,某一级的干部,一般只需要参加两次。一次是参加上一级召开的传达会,他是被传达者。另一次是他回去以后对下级的传达会,他是传达者。


比如,中央发布了某项新政策,县委书记不需要参加中央和省里的会议。他只需要参加市里组织的传达会议。这是一次。下一次就是书记回到县里,召集乡镇干部参加的传达会议。一共是两次。


有了视频会议,原来以为能把两次减少为一次,大家都参加中央召开、各级干部都参加的视频会议。一次就达到了中央政策向全国各级干部传达的目的。甚至大家都能听到总书记、总理的亲自指示。不但效率高,而且内容不打折。


没想到,有了视频会议以后,县委书记要参加的会议变成了四次。同样一个政策,中央开一次视频会议,省里、市里都要召开一次视频会议。县里回去以后,对乡镇还要再召开一次。一方面,会议次数多了,而且,四次会议的内容都差不多。大家听都听烦了,但烦了也还得坚持听。这可不就成了新负担。
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?同样内容的视频会议,为什么各级要重复召开?这不是白白浪费大家的时间精力么?开一次不就够了么?


这里面的关键在于,会议的作用,并不仅仅是信息的“上传下达”那么简单。在行政系统中,会议有着更丰富、更重要的作用。



行政系统有个特点,那就是“一级管一级”“县官不如现管”。从级别上来说,当然中央最大、乡镇最小,但中央不会直接管到乡镇。中央直接管的,是省一级。省管市,市管县,县管乡镇。对乡镇干部来说,县委书记的指示才最重要。同样,对县委书记来说,市委书记的指示最重要。


这样一来,就形成一个微妙的关系。对干部来说,上一级的领导,最重要。上上一级以及更高级别的领导,反倒不那么重要。当然,这里所说的“不重要”,不是说可以不服从更高级别的领导,而是说,某项政策,上一级领导很重视,干部就会也很重视。但如果高级领导很重视,但上一级领导却不重视,那么,干部就会跟着不重视。


那么,怎么判断领导是否重视呢?领导是否亲自出席相关会议,在会上怎么说,语气是否严厉,用词是否到位等等,这些信息就很重要。某项政策,上级领导只是发个文件、通知,和领导亲自召开会议,疾言厉色地讲话,甚至当众下军令状,这可大不相同。


因此,中央召开一个各级干部参加的视频会议,虽然能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,但没法让各级干部了解他的“上一级领导”是否重视这事。中央发布的政策很多,要大家做的事情很多。基层不可能均分注意力和资源,肯定要有轻重缓解之分。而仅靠中央召开的视频会议,是没法区分轻重缓急的。


换句话说,中央召开的多层级视频会议,只能让省级干部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,对其他层级的干部,只有信息传递作用。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确实能做到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,但对干部们来说,这可远远不够。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,这种多层级视频会议,提供不了。


他们要知道的,是“上一级领导”对这事的想法和重视程度。为此,就要召开他们这一级的会议。因此,虽然中央已经召开了多层级视频会议,各层级却还要分别召开自己层级的会议。



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,因为“县官不如现管”,所以,某个干部的提拔和前途,是由他的上一级领导决定的,而不是由更高级别的领导决定的。虽然省委书记官更大,但县委书记更在乎是市委书记对他的印象。因此,行政系统是跟着人走的,而不是跟着信息走的。


如果县委书记对某事很重视,整个县的系统才能充分动员起来做事。相反,如果县委书记对某事不重视,即使有上级发文或者会议,整个县的系统也不会充分动员起来,只会敷衍、应付了事。


会议在行政系统中的作用,并不仅仅在于“上传下达”传递信息——如果只是为了传递信息,确实没必要开会,发个Email就行了。但行政系统的运行,显然不会那么简单。


高层要做某件事,不但要把“做什么事”的信息传递下去,更重要的,是要把“必须做这件事”的决心传递下去。而这,就不是个简单的信息传递问题了,而是整个系统的动员问题。而动员,要靠各级干部真正动起来,而不仅仅是“知道了”。面对面的会议,人对人的直接表态,就是这种动员的过程。


从这个角度来看,视频会议还不如原来的现场会议。原来的现场会议,看似繁琐复杂,其实不但能达到动员的目的,而且只需要召开“上传”“下达”两次,反倒符合召开会议的“初心”。


改成视频会议以后,如果中央召开多层级视频会议以后,各地方不再召开会议,那么,省级以下的系统,就没有被动员起来,大家基本上不会把会议上宣布的新政策当回事。正是因为看到这个问题,所以各级才会重复召开本级的视频会议,就是为了真正把全系统动员起来。不过,这样一来,反倒增加了会议场次,而且,内容大同小异,让大家不胜其烦。


可见,有时候信息技术反倒不能解决信息问题。这是因为,很多时候,信息问题其实很复杂。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,往往同时还是利益调整、权力分配的过程。解决这些问题,计算机和互联网就无能为力了。只能依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和协商。同样是上级命令下级,耳提面命的下令,和发个Email,也有本质的不同。


政治的核心始终是“人”,而不是其他。自古以来,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就高度重视吏治,强调“得人”的重要性,原因就在于此。李世民曾经把全国郡守的名字写在屏风上,天天看着,反复琢磨。因为他深知,只要把这些郡守选拔好、管理好、监督好,就能把天下治理好。相反,如果这些郡守出了大问题,有再好的法律、制度,大唐王朝也好不了。


这也说明一个更重要的道理:基层面临的很多问题,是高层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到的。真正适合基层的制度设计和解决方案,必须深入基层、全面了解现实以后才能得出。闭门造车、全凭想象是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的。


杨华:《县乡中国——县域治理现代化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224月。


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。

本文系原创作品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

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,谢谢。


现在是吃烧烤最安全的时期
为什么会层层加码?
中国基层政治内幕——读《县乡中国——县域治理现代化》
新十大关系 · 总结

新十大关系

工业化难在何处

一代人的青春和热血

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(全文)

美国是军事强国吗?(全文)
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李子旸”

看更多精彩文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